电脑技术汇总_电脑技术网_电脑技术官网

电脑知识网 > 电脑知识 > 电脑入门 > 正文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留学时放弃博士学位,去玻璃厂当技术员

网络整理 2019-10-13 18:25

我是央广记者王锐涛,今天邀请军史专家董保存继续为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董保存:今天我们讲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大珩的故事。1936年,王大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一年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王大珩说:“你们没有体会过那种当亡国奴的滋味,这让我一生难忘。”

1938年,王大珩在武汉考取了赴英国留学的资格。在英期间,王大珩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院实验室学习。在这个光学实验室里,他学习了用于制作显微镜、照相机、摄像机、摄影机等设备的光学玻璃的理论知识。当时,光学玻璃的研究制作技术被英国政府严格控制。后来,在王大珩开始着手写博士论文时,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感到非常意外的决定,就是放弃马上要到手的博士学位,到一家生产玻璃的企业去当一个技术员。

当时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王大珩做出的选择。多年以后,王大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学习要知行合一,不能只懂理论,不懂实践,之所以放弃博士学位去工厂当一名技术员,是因为这家英国公司是当时最大的光学玻璃制造企业,自己可以在那里学到真正的制造技术。

【王大珩】中国有句古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是抱着这种精神去的,这是给我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当时,光学玻璃这个行业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具有保密性的,我去的时候还被约法三章。

董保存:1949年的3月,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和安排下,王大珩终于回到了祖国,到了东北解放区。他回国时带回来一台仪器,这台仪器叫V棱镜精密折射仪,它可以快速测量出某种玻璃的光性精确度。这个仪器的专利属于英国的昌司公司,而发明人就是中国人王大珩。

1950年秋天,王大珩突然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同窗好友钱三强写来的亲笔信,信上只说请他到北京来一趟,有要事相商。钱三强见到王大珩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大珩啊,你还想做光学玻璃吗?”他说:“怎么不想啊,我做梦都在想光学玻璃的事情。” 钱三强说:“中科院要建一个仪器馆,我想推荐你去挑这个担子,你愿不愿意?”在王大珩看来,这是他梦寐以求的。1951年2月,王大珩领到了筹建仪器馆的第一笔经费——7000斤小米。两年以后,中国科学院的仪器馆在长春正式成立了。王大珩带领同事用五年的时间,在这里做出了当时对中国科技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八大件一个汤”,包括大型电子显微镜、高温镜像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多倍投影仪、大型光谱仪、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第一台光电测镜仪等八种有代表性的精密光学仪器和一系列新品种的光学玻璃。那时,西方世界对我国进行了全面封锁,因此,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而言,王大珩带领光机所研制出的每一件仪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时,在中国的科学界、光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缺什么东西找王大珩。”这就是王大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所处的地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测设备,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王大珩所主持研制的光学仪器成功采集到核爆区域的一手影像资料,为今后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试验数据。

董保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见过那张巨大蘑菇云的照片。那么,这种影像是怎么记录下来的?是谁在什么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来的呢?当时,为了避免受到核辐射、核冲击波、放射性沾染的威胁,所有人员必须在爆炸点60公里以外的地方,不可能有任何人在如此近的距离下拍出如此逼真的影像来。这些影像是来自一些特殊的摄影仪器。它们就布置在离核爆点很近的地方,可以在强烈的核辐射环境下快速拍摄。那时,不论出多高的价钱,没有人会卖给中国这样的设备。这台拍下中国第一次核爆所有场景的仪器正是在王大珩院士主持下研制成功的。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等相继提出了加速发展高科技、把控经济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计划。为了紧跟世界新一轮科技进步的潮流,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人在1986 年初联名致信党中央,提出了著名的“863”计划。

Tags:中国光学之父(1)

转载请标注:电脑技术网——“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留学时放弃博士学位,去玻璃厂当技术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