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技术汇总_电脑技术网_电脑技术官网

电脑知识网 > 近期新闻 > 正文

十万亿美元新「风口」:烫手的ESG「金矿」?

网络整理 2024-10-23 03:01

(原标题:十万亿美元新「风口」:烫手的ESG「金矿」?)

文/洪偌馨、伊蕾

从刚刚过去的银行财报季到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ment,环境、社会和治理)都是反复出现的高频热词。

最近,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分论坛上表示,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计划今年底出台一套ESG披露准则,目前已在国际上征求意见,该准则可能会对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公司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过去几年席卷全球市场的新概念,ESG代表了企业、产业、社会甚至是全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因此,各国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等都在竭力推动其尽快落地。

例如,企业层面,从老牌机构到科技新贵,越来越多的公司将ESG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包括星巴克、苹果等公司的2021年激励计划都与ESG实现情况挂钩。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包括美国SEC、港交所等已逐步将ESG报告放在与企业年报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而作为社会经济运转的「血脉」,金融行业也早早地开始关注并践行ESG的理念。麦肯锡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业CEO季刊》中指出,到2030年,包含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在内的可持续领域六大主题,将涌现出7万-11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

不过,有人将ESG奉为新时代的投资信仰,也有人认为它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被过度包装的一场资本狂欢。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信息采集与披露标准的不统一,使得许多以ESG为名的投资和产品名不符实。

ESG新浪潮的到来,是机遇遍地,还是暗礁丛生?

1. ESG全球「风暴」

其实,ESG离我们并不遥远。

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初早期工业化负面影响催生的宗教教会「伦理投资」,到2004年联合国全球企业组织首次提出ESG概念,对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关注未离开我们的视野,但是内涵与外延却在不断丰富。

尤其是过去几年,包括气候、人权等各类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加上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市场对于ESG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国家的战略目标、产业的发展规划,到企业的发展模式,甚至每一个个人的思维方式都开始做出调整。

其中,围绕金融业相关的主要议题,麦肯锡总结了全球五大ESG政策方向:

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

客户保障:各国监管持续升级,强化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组织文化、多元化及包容性;支持少数群体进入高管层

公司治理:规范治理,强化ESG信披露;

产业结构:引导投融资流向可持续发展领域。

聚焦到中国市场,大部分发展议题与全球主流趋势相吻合,但基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人口状况等国情的不同,中国ESG的发展有自身的差异化内涵,进度也与国外市场也有所差异。

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方面,作为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对自身提出了极为「苛刻」的目标——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双碳」目标,中国从108亿吨降到0(即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反观美国从61亿吨降到0预计需时43年,而欧盟从45亿吨降到0,所需时间为60年。

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制定了「1+N」配套政策体系,涉及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各领域的碳达峰方案。为了支持前述政策体系落地,围绕强化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场等工作,金融机构也必须加速业务探索,全力配合目标实现。

此前,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其中,「三大功能」指绿色金融应积极发挥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方面的功能,「五大支柱」则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相比之下,在客户保障方面,中国市场还处于「追赶」阶段。麦肯锡指出,从全球发展历程来看,这一议题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的金融消费者教育;

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包括消费者信息保护、增加市场透明度、公平营销、反歧视等;

促进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保障客户利益最大化、践行公平竞争反垄断等。

此外,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等方面,国内监管部门也尚未要求与国际ESG准则同步或强制披露,但推动上市公司引领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提升治理水平是大势所趋。

2. 金融机构「必选项」

在ESG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不断创下增长神话。

麦肯锡报告显示,全球范围来看,2021年,全球碳配额交易市场规模达8510亿美元;可持续融资单年发行规模达1.6万亿美元,5年年化增速逾60%;二级市场ESG基金管理规模已趋3万亿美元。

聚焦到中国市场,在政策引导下,包括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始将ESG作为新的发力点。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绿色贷款余额人民币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居各类别贷款增速之首。同时,泛ESG公募基金也实现快速增长,管理资产规模达人民币5400多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3倍多。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存量分别占据全球第一和第二的位置。

然而这只是ESG市场的「冰山一角」。麦肯锡指出,虽然碳达峰的目标节点在2060年,但是大量的投资行为和准备工作发生在未来5-10年,因此未来5-10年是一个高投入期,也是转型的黄金窗口期。

典型如绿色贷款,目前在国内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仅8%,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论是在表内还是表外,对公还是零售,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银行可从信贷策略、产品及业务模式创新、定价、信贷审核和风险加权等多方面入手,创新更多融资工具、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大财富管理市场的崛起,ESG主题基金亦将成为一个热门赛道,其背后的可持续投资产业链也在快速扩张。

可以看到的是,在全球排名前十的资管公司中,大多数都已经提出并推动了ESG战略,其中一些投资机构已经将ESG理念融入「募、投、管、退」全流程,包括在募资阶段打造ESG投资平台、在投资端将ESG考量融入主体选择、尽职调查及交易结构设计全流程等。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的资管公司们更多还是停留在利用ESG的概念做产品创新。未来,随着机构将ESG进一步纳入业务全流程,构建更好的ESG发展生态,其市场潜力也将进一步被激发。

此外,麦肯锡认为,随着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从单一市场走向全行业,从单一现货交易产品走向纵深创新,金融机构也可以在产业链中挖掘更多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先金融机构对可持续战略议题的关注点早已从「做不做」变成「如何做」

麦肯锡最新的全球ESG举措评估调研显示,83%的企业CEO和专业投资者预计ESG举措将在五年内带来更高的股东价值贡献。

尤其是在整个金融市场持续波动、金融机构面临转型挑战的背景之下,将其打造为新的「增长极」成为许多机构穿越周期的重要布局。也正因如此,企业级的ESG转型早已不只是对某个业务节点的优化,而是需要更有全局观的框架性体系重塑。

3. 质疑与挑战

ESG看起来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但也有不少人质疑其难以「消化」。

尤其是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而言,即便是A股市场关注度较高的ESG指数,也难逃收益为负的尴尬。另外,还有许多打着ESG旗号的基金,在组合中却纳入了一些令人疑惑的标的。

根据中信证券和秩鼎公司对公募基金季报的分析,2021年前两个季度,ESG主题基金前三大重仓股中都有「贵州茅台」的名字。

但在海外市场,包括酒精、烟草等行业一般都因被列入「投资负面清单」而不在投资标的之列,而全球大型指数公司MSCI(明晟)给予「贵州茅台」的评级也进一步下调。

因此,至少在ESG基金产品层面,究竟够不够实现ESG投资,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截止到2021年底,国内市场上的泛ESG基金规模虽然达到5000亿以上,比2020年有较大的规模的增长,但这一现象与2021年以新能源为核心的市场行情高度相关——这些基金虽然与ESG领域相关,但并不意味着真正以ESG的方式进行管理。

ESG在国内的发展难以深入,追根溯源还是因为相关的基础设施——ESG的信息披露完整度、数据成熟度、标准互认等都尚不成熟,而围绕ESG建立起的投研体系也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被验证,难以服众。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披露标准和体系,如何把ESG发展目标与业务链条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通过组织架构和管理推动目标实现,将前中后台串联起来。

当然,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在逐步得到解决,监管部门与机构企业「两个轮子」在一同推动ESG发展,但这也依然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在此基础上,谁能在这个万亿市场上占得先机、为客户和自身创造更大的价值,则是机构之间在战略、执行、管理等方面的角力与较量。对此,麦肯锡建议,金融机构从目的使命、治理架构、业务整合和利益相关方影响四个维度出发,思考并制定ESG转型战略。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馨金融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Tags:[db:TAG标签](237667)

转载请标注:电脑技术网——十万亿美元新「风口」:烫手的ESG「金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